闵行本土作家褚半农是地地道道的老莘庄人,他的散文中既有莘庄乡土乡域的文史,又有乡人乡事的散文记叙;记录的是沪乡小事小物,呈现的是市郊乡井百态;阐释的是传统方言词语,传递的是当地乡愁特色和风土人情。“今日闵行”推出“半农笔谈”,让我们跟着褚半农一起来看看闵行发展中的那些故事——
那些年,那些老牌子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文/褚半农
那些陪伴过我们的老名牌,你还记得几个?上海牌手表、金星牌彩电、红灯牌收音机、凤凰牌18型自行车等等,当今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人追求过,拥有过,不说一应俱全,至少家中会有一两件。1985年2月17日,老宅上一女青年出嫁,嫁妆中有14寸金星牌彩电,这是嫁妆中第一次出现彩电。一年后,另一位女青年出嫁,嫁妆中不仅有带摇控的14寸彩色电视机;还有水仙牌洗衣机,蝴蝶牌缝纫机、凤凰牌18型自行车、万宝路牌冰箱、上海牌女式手表等,一式名牌。几十年过去了,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名牌,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我们的生活,以至影迹无踪。我或保存有当年的原物,或保存有当年购买发票、产品说明书等,欲将它们的辉煌留存在记忆之中。
绝对是奢侈品的上海牌手表
作为名牌产品,尽管上海牌手表在1958年就生产出来了,但当年少有人买得起,农村里更是没有人买得起,因为戴上手表是身价、身份的象征。1950年代,我们老宅上四五十家人家,只有一家主人因以前在外轮上做水手,带回一只手表外,没有第二家有手表了。而等手表真正戴到我们这里的公社社员手上,那是十年后的事了。
我的这只全钢上海牌手表是1969年6月17日从莘庄商店里买回的,价格是120元。很贵的,绝对属奢侈品,要熬辛吃苦好长时间才能积蓄到这么多钱。同时,我还在店里另买了一块塑料表垫,戴手表时把它垫在表底下,其作用是防止手臂上的汗水沾到手表上。这是每个买表人都会买的,可见大家对手表的爱惜程度。我买手表时,手表还不需要凭票供应,只要事先登记就可,不过很快就凭票供应了。女式表好像要晚一点时间才有供应。
当年的手表档次、质量是讲究有多少钻的,如17钻、19钻等。“钻”是什么?不懂,听人说是钻石,据说是用在手表机件轴承上,防磨损的,钻越多,质量自然越好。另外还有全钢、半钢,防震、不防震之分。如果买的是19钻、全钢防震的,这在当时是最好的上海表了。在老宅上,我不是第一个买手表的。但宅基上男人们买手表几乎都在这个时间段里,一个人买了,马上“传染”开来,大家都去买了。当然有个前提,各家手头多少有了可以用来买手表的“余钱”,开始“行”手表了。也都有一个特点,买回的手表全都是防震的。原因很简单,农村人每天要干活,做有些生活对手表震动不大,干活时也用不到脱下来。但有些生活,特别如坌地,一铁鎝坌下去,这个动作对手表的震动特别大。尽管有防震功能,大家还是小心为好,坌地时都会把手表脱下来的。
可能同其他村庄不同,我们宅基上的第一只手表出现得很早,是1950年代初期的事。宅上有个人,辈分算起来是我的堂兄,他一直在外洋轮上当水手,解放后回乡务农了,带回的东西中有世界名表——劳力士。不过那时谁也不知“劳力士”是什么东东,只知道这只手表质量邪气好,一是不怕水,到河里洗手什么的从不见他把它脱下来。二是不怕震,也不管是不是在坌地,从未看到他把手表脱下来过。在老宅上一个人独有手表的状况维持了大约十几年,是我们买的这些上海牌手表打破这个局面的,而且很快普及。又过了一段时间,宅基上每一个青壮年男人家都有了手表。再后来,女式表开始出现在女青年、女干部的手腕上,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多了,上海手表的牌子、式样也多起来了。到得此时,手表回复到它原有的身份上了,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。
献血后去买的蝴蝶牌缝纫机
我家的这部蝴蝶牌缝纫机,是我在1970年4月11日购买的。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,是因为这天上午,我同其他人响应公社号召,到位于延安西路上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献了一次血。下午起可休息,我便踏了从生产队借来的拖车,到莘庄的“九洲”商场(现在的海星商场)里买回了这部缝纫机,印象中花了117元。我买时,缝纫机还不要凭票供应,过了没多久不但要凭票了,连蝴蝶牌这样的老名牌也变得紧俏而难买到,想用作嫁妆的女青年们只能买其他牌子了。
农村人有个特点,家里什么事都要自己做,小到做双鞋子,大到造间房子,凡是自己能做的,决不花钱请人做。但自己做衣服的却很少,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,原因很简单,做衣服除了要有裁剪技术外,还需要有方言中称作“洋机”的缝纫机,而在早年间,我们宅基上没有一家是有洋机的。
我虽然是男人家,但女红手艺一直不错的。这可能是家庭的遗传,母亲的女红自然是好的,但父亲也会女红,这就少见了。如他会做布鞋,自己扎鞋底,自己做鞋面,自己上鞋帮。我的女红手艺在部队里也露过一手,平时的缝缝补补不说它了,当年发的是线袜,每发一双还带两双袜底。线袜穿一两次后马上就前穿后洞,就得装袜底,即将袜子从底部中间破开缝好后装上袜底,就可再穿一段时间了。当年经常有战友要我帮他们装袜底的。
机器买回了,第一件事是学会使用它,即会踏缝纫机。这比较简单,找些旧布头,不停地来回踏就行了。难的是裁剪和把衣片缝起来,那可是真本事。不用回避,当时我一点不会,但我想学会。接着用得到一句老话:此一时彼一时。那时上海商店里居然有买裁剪样板的,衬衣的、裤子的,大人的,小孩的,各种尺寸的都有。这既是适应了大众需要,也可知道当时是“行”自己做衣服的。我拣用得着的买回了一大堆,然后从简单的入手。依样画葫芦,做成了自己的衬衫,长裤等,还做成过一件外套。等以后我有了小孩,缝纫机的作用更大了,他们的叉胸袋、反穿衣、包衫裤子等等,全部自己做。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女儿四五岁时,我为她做成了一件中式棉衣。这比做单衣要难得多了,但我居然做得有模有样,现在还记得唯一不足是棉絮翻得少了点。有了缝纫机,除了为家庭省钱外,还有个好处是非常方便,急用时,洋机一踏,立等可取。
不谈勤奋劳作、节俭持家这类俗之又俗的评语,但从买缝纫机学做衣服倒可看出我的性格特点,用方言说就是“手健”,即什么都想自学、事实上也是这样,盘点自己大半生的“业绩”,一个明显特点是,凡会做、且做出点成绩的“活”,都是自学的。如写作,成果最多,但这大半辈子中,连起码的培训也从未挨着过,更不用说像别人那样有资格被反复派去学习深造了。
用脚踏车驮回金星牌彩电
家里的生活水平在宅基上一直不算高的。各项收入除维持养家糊口外,当年还有个任务是翻造楼房。按照大队制定的“农业学大寨”规划要造农民新村,眼看着老宅上一家家搬到新楼房里去了,自己也被裹挟其中,下决心也造了二上二下楼房,当然要借债。从此,就像两座大山压在了自己头上,微薄的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于还债,常常是舌头舔勿着鼻头,这样必然要压缩其他开支。因此,我家一直买不起电视机,或者说买得很迟很迟。这样也好,等还清欠债,没有买过黑白电视机,没有买过14寸彩电的我家,第一件大事直接就进入了18寸彩电时期。
这一天是1985年9月15日。那时我在县教育局参加《上海县教育志》编纂工作,彩电凭票供应,票子是局里照顾给我的,而供应彩电的商店远在上海淮海中路上的新歌电视机商店。挑这个日子去买,是因为星期天,也因为家里商量好的,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小孩都要去,他们盼有自己的彩电盼了很长时间了,他们也要见证这个喜庆的日子。
那时商店还没有送货上门这一说,运输工具除了乘公交车,也只有自行车。但如乘公交车,转车的站头又不在一起的,搬上搬下反倒有很多不便,用自行车装回是最佳方案。隔夜我在不够长的书包架子上加装两根木条,还多准备了几根捆扎用的绳子。第二天,耶三个(耶即“爷”,父亲也,是方言中留存不多的古汉语活化石。读音为沪语音“沿[yè]”)早早吃过早饭,每人骑了辆自行车,从现在的黎安路莘庄商务区处的农民新村出发,浩浩荡荡向上海进发,经过沪闵路、漕溪路、衡山路,到目的地时还没有到开门时间呢。
接下来的程序简单了,按家里商量好的实施,一是一定要买18寸的彩电(票子规定也可挑选998元的14寸彩电),二是一定买金星牌的。我出示电视机票,摸出人民币,多少?1330元。那时还没有大面额的人民币,一叠钞票全是十块头的。营业员按照我的要求,搬出了一个大纸箱,一个装有金星C472型彩电的大纸箱。三家头把箱子装上了我自行车后座书包架子上,左一道,右一道,牢牢地捆扎好。我在前头踏,两个小孩后面跟,像是押车,他俩的责任是随时注意我自行车上彩电箱子的动静,看位置有没有歪,绳子有没有松。耶三个没有停顿,沿着原路往回赶。一路上只感到阳光耀眼而温和,公路两边绿色的水稻、老旧的宅基汇成的风景,就像彩电里播放的画面。
我家有彩电了,而且是当年屏幕最大的名牌彩电!安全到家后,立即安装,调谐,收看到了5频道(中央台)、8频道(上海台)等节目。令人意外的是,本来就不多的几个频道中,有的节目收看效果居然并不好。那时还没有东方明珠电视塔,更没有有线电视,南京路上的电视台发射功能有限,收看节目必须借用天线。隔了一天,我仍到新歌电视机商店,买回了这件必需品,价钿是23.40元。
没东西好放的上菱牌冰箱
在家用电器中,冰箱的接受程度远比彩电什么的要差,进入农村家庭的时间也就晚。除了有经济上的原因外,还有就是生活习惯所致。村民都认为,电视机可看节目,每天都离不开的,冰箱要来做啥?蔬菜是自留田里种的,吃时去挑就可。小菜是烧一顿、吃一顿,难道吃剩的咸菜萝卜干也要放到冰箱里?在被农田包围的老宅上,听这话有道理的。
我家的冰箱,在家用电器中也属最后买的,时间是1989年11月17日,地点在莘庄展销会上。那个时候,莘庄每年要搞展销会,一开就是连续三天。届时,莘庄镇区实行交通管制,或在莘松路上,或在莘东路上,两边搭起帐篷,摆满摊头,有一年莘东路上的摊位迤逦排到了北面的十号桥(现庙泾路桥)。来自全县,不,也有来自邻县的、市区的供应商们忙着销售各自的商品。顾客不单是莘庄的,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,甚至浦东的、市区的也会来。展销会热闹程度,用“人天人地”“人千人万”(方言中不说“人山人海”)来形容一点也为过,是当年一大特色,也成了一年中难得有如此盛况的人造节日。这种展销会最大的亮点是有时会供应一些紧俏商品,而这些商品要末是平时少见的,要末是平时凭票供应的,这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。我家的冰箱就是这样不用凭票买到的,摊位具体位置在现在的莘凌路医院西侧那家点心店处,是绿梅商场设的摊。也是事先有朋友告诉的消息,到展销会一开始,我便直奔主题,买下了家里最早的冰箱,型号是180升上菱牌双门冰箱,颜色为草绿色,价格1890元。
我家的冰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真的没有东西好放,或者说不习惯把新鲜的东西放到里面去。可不久,不习惯就变成习惯了。因为老宅基动迁了,自留田没有了,农民们住到了公房里,也像城里人那样过起吃什么东西都要上菜场买的日子,冰箱终于逐渐成了须臾不可离开的东东了。冰箱并没有错,你不需要它也没有错;等需要冰箱时,也不能反过来说以前的想法是错的。其实,整个世界没有改变,改变的是你的生活环境、生活习惯。
在领过风骚的众多名牌产品中,产自原上海县(闵行区)的也有不少,如司其乐牌洗衣机、航天牌冰箱、三角牌系列电扇,还有七宝熊猫大曲等。它们有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淘汰,有的在科技洪流裹挟下退出。仔细回顾一下,从风光一时,到时光流转,都是早晚的事。它们或后劲缺乏,或研发不足,或产品低档,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明显少了天时地利人和,缺了生存发展条件,要它们转型都困难。不过,跟着形势走,跟着感觉走,索性把厂房土地卖了,倒是件更赚钱的事。君不见当年生产熊猫大曲的地方,南北厂房拆得放光,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,主事者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。
名牌当随时代。
图文:摘自《横塘莘两岸》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(作者:褚半农)
编辑:方佳璐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
特别提醒:如果您不想错过“今日闵行”,记得“星标”,并多点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这样,每天新文章推送,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: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